焦点
梦想本不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你们!
2024-12-09 22:23  浏览:720

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怀揣梦想前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有人笑言,梦想太过奢侈,抵不过一日三餐的温饱;有人感叹,梦想太过遥远,追得久了,难免心生疲惫。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点亮了无数青年的人生,让他们在追梦的征途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近日,一场以“青知讲说人·每个梦都发光”为主题的线下演讲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8名讲述人从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角度讲述了自己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展现青春朝气锐气的故事。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中国青年网承办。

青春是什么?梦想有多远?这些青年演讲人一一道来。

青春是迎难而上的坚韧

在演讲会上,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心仪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讲述了“从大学生到辽宁舰战士”角色转换的心路历程。“我曾以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应该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求职,步入婚姻的殿堂,追求职业的晋升与物质的富足。”然而,在北大的一个角落,一块征兵宣传的展板悄然“闯”入王心仪的视线,那一刻,一颗向往军旅生活的梦想种子在她心中发芽。

于是,北大的校园里少了一名勤勉的学子,而辽宁舰上则多了一名英姿勃发的操舵员。“北大与军营,看似很远,其实不过‘一步之遥’”,这一步,让王心仪意识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往往在于我们是否敢于迈出‘舒适区’,去追寻心中的光”。

3个月的新兵连生活,从内务到队列,从体能到战术,她经历了从“水煮蛋”到“小煤球”的蜕变。分配到辽宁舰后,她成为了一名航母操舵兵。面对从零起步的操舵技能学习,她跟随班长从装备构造学起,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与考核,终于能独立上岗。在演讲会上,她笑称:“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时,我知道,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更加优秀和自信的人。”

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陈锐达,曾经也是个按部就班的法学院学生,“每天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法律文件和复杂的案件,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不断在重复着相同的动作”。陈锐达决定走出“舒适区”,加入到法大霍政欣教授的“海外文物追索团队”。“文物追索,这个听起来既刺激又神秘的事业,实际上却充满了重重困难。法律制度差异、证据不足、案件复杂……”这些都是陈锐达和团队成员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有一次,为了阻止日本一家拍卖行拍卖一尊珍贵的天龙山石窟佛首,陈锐达和其他团队成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查阅了海量的资料,从史书到学术论文,从中文的古籍到英文和日文的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们仔细研究拍卖行的信息、拍卖这件文物的原因、文物的来源以及中间经历的流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眼睛熬得通红,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佛首顺利回归祖国。

在不懈努力下,他们成功阻止了这次拍卖,让佛首顺利回归。那一刻,陈锐达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还记得去年爆火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里,完成使命的玉壶,最终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玉壶与帮助自己的人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真的要回去?”“嗯,我得回去。”“你想清楚了吗?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回到家。”“嗯。”“那你会让大家逃回来吗?”“不会。大家说,我们国家是泱泱大国,中国人不做偷鸡摸狗的事。他们说,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每当陈锐达看到这些文物“回了家”,他都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在那一刻得到了重生。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文物的成功追索,更是他走出“舒适区”、迎难而上追梦的一次胜利。

青春是心向光明的守护

在演讲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杨梅讲述了她从小山村到人大校园、再到回归家乡自贡的追梦故事。

杨梅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小山村。受益于国家对农村地区的专项招生政策,她幸运地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走出大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毕业后,杨梅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选择回到家乡自贡,成为了一名选调生。

在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驻村期间,她接到了一个任务——建设污水处理站。项目资金从省里争取来了,但推进起来很是曲折。面对村民们的抵触情绪,杨梅没有退缩。“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我开始一对一地入户宣传,给大家详细解释。每天,我都会拿着我的日记本走街串巷,本子里面装满了污水处理站的各种知识。我告诉他们,污水处理站就像是村里的‘肾脏’,它会把那些污水过滤掉,让乡村的水质变得更加清澈。”在杨梅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终于放下了成见,项目顺利动工。

杨梅守护的关键词是“家乡”,铁铮守护的关键词则是“文脉”。在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故宫博物院里,副研究馆员铁铮自2013年起,就开始了她守护“北京中轴线”的故事。“我梦想着有一天中轴线上的文物‘能说话’,我梦想沉睡千年的故事能‘火起来’,我期待自己能发一分热、尽一分力。”铁铮说。

那时,“北京中轴线”刚刚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专家们正对中轴线上的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我的工作其实就像把咱们家的老照片翻出来,送上国际舞台。天坛、景山、正阳门这些‘祖师爷’级别的建筑,一个个都被专家们重新诠释,准备闪亮登场。”铁铮说。

于是,铁铮和同事们策划了《数字多宝阁》这一展览项目。在准备阶段,他们向观众调研,最想在展览里看什么?有观众提问:“能不能让我和文物近一点、再近一点?”这可给铁铮和同事们出了个难题,团队内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他们从故宫收藏的186万件文物中,挑选出了百余件能让大家了解中轴线历史文化的文物。

“确定了文物后,我们开始用专业设备对文物进行扫描,获取它们的三维数据,再用软件进行建模和渲染。无论是口沿还是底款,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不仅如此,我们也设计了各种互动环节,比如战国青铜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能把每一层图案的场景都‘动’起来。”现在,铁铮可以自信回答观众的提问了:大家不仅可以离文物再近一点,甚至能将文物“捧在手心儿里”,想看哪儿就看哪儿,“360度,照亮它的美”。

青春是见贤思齐的成长

如今,“北京中轴线”已申遗成功。在研究、传播“北京中轴线”知识的过程中,铁铮渐渐体会到“国潮”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传统文化,而是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展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不仅看到了北京中轴线的美丽与壮观,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那就是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对创新的追求与探索。”而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铁铮觉得,自己正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不断地进步成长着。

2022年9月,王心仪也脱下了军装,回到了北大校园。“我开始尝试各种新的领域和新的机会,也开始给同龄的大学生讲好军旅故事。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优秀青年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王心仪希望通过她的经历,告诉同龄的大学生,梦想的尽头,一定会是一个更加闪闪发光的自己。

而对陈锐达来说,他不仅在海外文物追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意义和价值,这段经历还给他未来的职业之路指明了方向。“这种成就感,这种自豪感,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意义。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挑战自己的极限。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上时,工作反而越做越有趣了。”

在演讲会上,还有许多其他追梦人的故事。他们有的来自偏远山区,有的来自繁华都市;有的从事科研工作,有的投身社会服务;有的坚守在边疆哨所,有的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追梦的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牟昊琨 实习生 张智博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王海 编辑:郭艳丽】

(责任编辑:贺翀 )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