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货币政策灵活精准 创新工具助推资本市场稳步向好
2024-12-25 10:01  浏览:632

本报记者 刘琪

202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展现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特点,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增强,给市场注入了坚定的信心与蓬勃的活力,更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12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定调我国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控力度的积极信号,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适度宽松”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大的支持力度,也体现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未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转变保持一致,更多支持促消费、惠民生。

支持性货币政策显效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数次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总量方面,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下行、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等,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结构方面,央行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精准滴灌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传导方面,央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治理资金空转,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货币政策的深入实施,其成效不断显现。央行数据显示,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分别增长7.8%、7.1%,今年前11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7.1万亿元。金融总量增长平稳,流动性合理充裕,对实体经济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更多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前11个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84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八成以上。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0.04万亿元,占比超七成。11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些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与此同时,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11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45%,比10月份低2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6个基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本外币)利率约为3.08%,比10月份低7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92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央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有力有效支持经济回升向好。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力度大、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获得市场积极正面反应,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近期,瑞银、高盛、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纷纷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彰显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一揽子增量政策也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将在中长期持续显现,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助力资本市场发展

近年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今年更是频频“上新”,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更多有力工具。

为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要求,8月份央行启动国债买卖操作。央行国债买卖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8月份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9月份至11月份每月净买入国债均为2000亿元。

另外,央行还创设了临时隔夜正回购和逆回购,以及买断式逆回购等流动性投放工具,进一步提升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精细化水平和货币市场利率稳定性。

在今年央行创设的一系列新工具中,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份股等资产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等级流动性资产,首期操作规模5000亿元,视情况可进一步扩大操作规模。10月21日,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次操作落地,金额500亿元,中标费率为0.20%,共20家机构参与投标。

业内人士认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可大幅提升非银机构融资能力,持续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互换便利将更好发挥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首期额度3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视情况可扩大规模。

截至目前,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正式设立已满两个月。据Wind数据,截至12月19日,有204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获得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情况,贷款金额上限合计465.31亿元,占首期额度的15.51%。其中,多数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用于股票回购,占比达72.3%。

“这两项工具是完全基于市场化原则设计的,在国际上也有成功的实践。其中,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不是央行直接向市场提供资金支持,不会扩大央行的货币供给和基础货币的投放;央行提供的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资金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信贷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仍是金融监管的一条红线。”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这两项工具体现了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能的拓展和新的探索。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预计,这两项工具的使用规模可能进一步扩大,以有效稳定市场和投资者预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货币政策基调一直维持“稳健”,而近期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定调明年货币政策为“适度宽松”。

实际上,“适度宽松”与此前央行反复强调的支持性货币政策立场是一致的,进一步明示了政策取向,有助于更好地提振市场信心。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下,我国货币政策空间也有望进一步打开,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中央定调货币政策取向为‘适度宽松’,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逆周期调节的体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增强了货币政策的应对能力和空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探索拓展中央银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创新金融工具,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2025年央行会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其中政策性降息幅度有可能达到0.5个百分点,而且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也会适时下调,进而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不排除2025年通过较大幅度引导5年期以上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方式,继续对居民房贷实施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同时,在金融“挤水分”效应减弱后,明年新增信贷、社融规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当前我国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探索拓展央行宏观审慎与金融稳定功能,有助于完善逆周期调节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防范跨市场跨区域跨国境风险传染,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展望未来,随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不断丰富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箱的灵活运用,我国经济将持续保持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央行将继续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和精准有效的调控手段,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