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每经热评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提振消费已“箭在弦上”
2023-03-07 10:23  浏览:957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笔者认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正中当前经济问题的要害,2023年提振消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6%,比上月上升2.5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制造业景气水平继续上升。制造业景气向好,说明2月份工业企业对中国未来经济状况的信心增强,开始加大投产力度,也说明春节后全国开工复产状况良好,经济景气度有所提高。但单一经济数据并不能作为经济繁荣的佐证,在宏观经济层面,当前中国经济也存在隐忧。

隐忧来自投资和进口

从投资侧看,今年投资拉动的效果不佳。一方面,去年财政在基建投资上投入较大,按惯例,今年政策性基建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当然,只是增速放缓,并不会减少投入。另一方面,当前政策投资在很多领域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投资对经济拉动效果边际减弱。故而,虽然预期2023年政策性投资拉动还会继续加力,但投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可能和去年持平,故投资并不是2023年稳经济的重点。

从外贸侧看,今年净出口有回落风险。2月24日,外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1月份我国国际收支服务贸易出口261亿美元,进口415亿美元,逆差154亿美元。当然,1月份有春节因素,也有国内消费市场复苏导致的短期进口量增加,但逆差如此之大还是突破了很多人的预期。与此同时,2月份的净出口状况可能依然难有显著起色。虽然没有统计数字,但从2月份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国出口干散货海运报价可以看出,当前中国产品出口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出口不振的原因很多,短期直观地看,欧美经济由于高通胀和高利率,已经走到本轮经济周期的尽头,当前高通胀、高利率已经打击到欧美的消费需求,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欧美消费不振将成为一种常态。而欧美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其消费能力下滑势必导致我国出口疲软。

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净出口。从需求看,大概率是投资持平,净出口下降,为对冲宏观经济预期,势必需要增强消费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度。从数据看,制造业PMI高企,说明当前产出旺盛,大量消费品产出的最终目标,要么是销往海外形成出口,要么在国内市场就地消化。而欧美长期经济需求下行大背景下,出口对工业消费品消化能力减弱,势必需要提高国内消费市场的消化能力。

壮大消费市场势在必行

投资和净出口的现状要求中国必须将消费作为2023年,乃至未来数年的重点突破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刺激消费需求。1、2月份,我国消费市场出现了短期繁荣,但这些繁荣主要是因为疫情结束之后的短期需求释放,这种释放往往是脉冲性的,所以,未来中国要主动出击,多方面激励消费,维持消费市场的繁荣。

刺激消费有长期和短期两种手段:短期看,政策可以通过消费补贴、消费券的方式来释放消费热情,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效益递减的问题,消费者的热情会逐渐减退。长期看,消费刺激要回归到消费的本质,消费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消费者人数、购买力、购买意愿三者相关。所以长期刺激消费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其一、消费者数量的关键在于刺激人口增长。消费者人数就是人口,两者是相通的,所以要鼓励生育,让人口重回增长轨道。

其二、购买力的关键在于增收。消费者的购买力由消费者的收入决定。所以要着手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增加,消费自然就活跃了。而增收又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一方面要着力在政府端减税降费,提高劳动者到手工资数量,比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另一方面要着力在企业端保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者收益,同时提高“先富”人群的税收义务。可以考虑适度采取“削峰填谷”的税收制度,对收入进行适度调剂。

其三、购买意愿的关键在于社会保障和创新创造。购买意愿要从两方面来推动:一方面,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力度,提高福利水平,减少消费者生活的后顾之忧,让消费者愿意把钱投资和消费出去;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造,产出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同时,也为消费市场带来更多消费增量,也能促进消费品迭代,比如智能家居替代传统家居产品,比如锂电池车替代燃油车。

综上,2023年在提振国内消费方面具有紧迫性,而实际上早在2008年,我国就有过提振消费的经验。当时国内拉动消费的行动是有成效的,尤其是以电商、购物节为代表的新兴线上消费的崛起,为我国降低经济对外依存度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全球经济很可能在周期上再现轮回,此时对于国内消费市场来说,危险和机遇并存,我们要借此机遇,壮大国内消费市场。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