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丰富稳外贸政策“工具箱”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将再度扩围
2025-03-31 13:39  浏览:267

本报记者 刘萌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跨境电商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做好新一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工作,进一步拓宽覆盖面。要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推进通关、税务、外汇、数据流动等监管创新,用好相关稳外贸支持政策,帮助企业拓市场、树品牌、更好发展。

近年来,跨境电商凭借线上交易、非接触式交货、交易链条短等优势,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增长韧性。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不仅是中国外贸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助力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具体而言,跨境电商通过促进跨境电商物流、支付、营销等新行业的成长,激活了相关产业的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跨境电商使企业能够直接接触国际市场,掌握全球消费趋势,从而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品质,对接国际需求,实现传统产业的快速升级。

记者梳理发现,自2015年3月份杭州获批设立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国务院分别于2016年1月份、2018年7月份、2019年12月份、2020年4月份、2022年1月份和2022年11月份,设立12个、22个、24个、46个、27个和3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目前,我国已设立的16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31个省份,形成了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强大阵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扩围将进一步丰富稳外贸政策“工具箱”,预计新一轮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扩围工作将从地理空间和产业领域两个方向展开。

宋思源进一步表示,在地理空间维度上实现31个省份全覆盖的基础上,或将向一些具备跨境电商发展潜力的城市和地区下沉延伸,包括一些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更广泛的跨境电商产业布局。在产业领域维度上,将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扩展,可能涵盖跨境电商金融、跨境电商物流、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等,推动跨境电商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扩量之后如何提质?洪勇认为,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管理优化,包括完善监管政策、提升通关效率、优化税收征管、改进金融服务等。同时,加强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升跨境电商的数字化水平。此外,鼓励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问题,通过本地化服务和市场洞察,充分赋能产业链上游,形成多样化的跨境电商出口生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通关、税务、外汇、数据流动等监管创新。

宋思源表示,在通关监管创新方面,可进一步完善海关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信息共享,提高通关效率;此外,对跨境电商商品实行分类管理,根据商品的风险程度、价值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在税务监管创新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对跨境电商税收的征管,实现从“事后稽查”到“事前监控”“事中预警”的转变,提高税收征管的精准性和效率。

在外汇监管创新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外汇收支的监测,防范外汇风险,同时为企业提供外汇政策咨询、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

在数据流动监管创新方面,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允许跨境电商、跨境支付等应用场景数据有序自由流动,为企业开展跨境业务提供支持,鼓励跨境电商企业依法依规利用数据赋能产业链上下游,提升数据管理和服务水平,增强生产企业柔性化供应能力。

(编辑 吕东 姜楠)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