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人才活水润淅川——解码南水北调水源地人才强县生动实践
2025-04-03 13:35  浏览:66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一库碧水从渠首淅川浩荡北流,滋养着京津大地。这里不仅肩负着“守好这一库碧水”的历史重任,更激荡着新时代人才强县的澎湃春潮。

近年来,河南省淅川县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线,以“引才如引水、育才如育苗、留才如留根”的全链条思维,构建起“乡情牵引、产业聚能、生态涵养”的人才发展体系。202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7.1亿元,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2亿元,增长10%,人才“强引擎”正驱动着加快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

亲情引才

激活发展“新势能”

“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也应为家乡的发展点亮一盏灯,用爱心照亮孩子们的求知之路。”中钢网董事长姚红超读着家乡县委、县政府《致在外老乡的一封信》,儿时摸鱼捉虾的河滩、老街飘香的胡辣汤恍如昨日。乡愁难忘,他毅然成立“姚红超教育基金”,承诺未来五年每年为家乡捐赠教育基金30万,助力家乡教育发展。

在厚坡镇,南水北酿酒业负责人闫付军舀起一瓢新酿的清冽酒水,尝一口:“嗯,就是这个味!”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积蓄回乡建厂的他,起初连土地审批流程都不熟悉。“从规划设计到项目申报,镇领导带着部门人员上门服务,连变压器增容这种小事都想到了。”如今,他的酒厂带动了8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流水线上飘出的不仅是酒香,更是游子归乡的赤子之情。

淅川的引才密码,藏在“三力”之中:乡情引力,成立北京、重庆、南通、郑州四个招才引智工作站,适时举办“迎老乡 回故乡 建家乡”座谈会、中秋联谊会等不同主题的乡情活动,加强了在外人才的沟通交流,让8000余名游子带着技术、项目、资金回流。产业磁力,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百亿产业集群”,去年吸引了12名新材料化工、中医药、机械制造等专家人才,70多名中药学、机械制造、应用化学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2名海外人才回乡领办、创办企业,302项发明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创新活力,“政聘企用”招引模式让50名急需紧缺人才“编制在政府、干事在企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王人三就是受益者:“既能享受事业单位保障,又能在一线攻克技术难关,这是双赢!”

2024年,新增2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科技创新平台17个。目前,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共8家,稳居南阳市首位。从“东南飞”到“凤还巢”,淅川用“归雁经济”重塑人才版图。

聚力育才

锻造振兴“主力军”

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淅川学子石阳丞,至今难忘那个震撼的瞬间——家乡企业的智能制造车间里,一台台高精度的智能制造设备在接到生产指令后,挥舞着机械臂在生产线上精准舞动。“以前总觉得家乡落后,现在才发现咱家也藏着‘黑科技’!”他的感慨,源于淅川县“雏雁回归”计划的深度实践。通过建立学子成长档案、组织“企业行”观摩、聘任“乡情导师”,淅川将在外学子纳入跟踪服务体系,让本土“雏雁”成长为返乡“头雁”。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赵志军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车间旧照。20年前,他带领淅减公司从传统减振器起步;如今,他主导研发的智能电控减振器和电控空气弹簧悬架系统居世界领先水平,企业研发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行业前列。“这些年政府不仅给我配了‘专家服务团’,还协调建起省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对技术人最大的尊重。”赵志军感慨道。

全县18家企业入选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37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3名南阳市高层次人才……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映照出淅川科创平台、人才梯队建设动力强劲。淅川的育才之路,以“三链融合”为轴:产业链与教育链交织,牵线淅减公司、福森药业等县内重点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87个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适应淅川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政策链与资金链协同,持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培育力度,每年拿出2000万元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组织县优秀企业家赴外地优秀企业观摩学习,县财政拿出60余万元聘请汽车领域专家,对汽车零部件企业“一对一”指导规划,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乡村振兴链与服务链共振,定期开展农民培训活动,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2024年,37名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先后开展教学活动110余次,为4000余名群众提供精准指导与专业培训,3.04万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新增技能人才1261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470人。如今,淅川“领军人才顶天立地、技能人才铺天盖地”的育才格局初步形成。

用心留才

绘就心安“第二故乡”

中午,海南大学毕业生贾智霖在淅川人才公寓煮了碗地道的酸菜面,笑着谈起淅川的暖心政策:“到企业工作的前3年,每月都有生活补贴,人才公寓、健康体检等各项优惠政策待遇也全部享受。”像她这样的青年人才,首批已有32人入住人才公寓。淅川深知,留住人才既要“给钥匙”,更要“暖心房”。

淅川的留才之道,体现在三个维度:政策有厚度,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落实《诸葛英才计划2.0》《支持企业发展人才新政二十条》等惠才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未成年子女入学、配偶安置、体检就医、出行便利、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优质高效服务。近三年,该县为技能人才、拔尖人才、青年大学生等各类人才发放补贴资金400余万元,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补贴资金200多万元,投入20多万元为优秀企业家、拔尖人才开展体检活动。服务有精度,发挥住房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新筹措人才公寓592套,高标准打造淅川县青年人才驿站,为各类人才提供免费住宿、岗位发布、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淅就业创业。目前已接待各类青年人才300余人次。关爱有温度,持续举办“青年人才联谊会”、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暨“看家乡”等系列特色活动,切实做到拴心留人。持续加大人才创业扶持力度,为回乡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带动群众就业。

从丹江的一库碧水,到人才的一池春水,淅川以“引育留”闭环破解了县域发展难题,书写了水质保护与人才振兴交融的崭新篇章。当晨曦掠过万亩生态果园,当夜幕笼罩智能工厂的流水线,这座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之城,正以人才为帆,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海! (卢晋荥)

(责任编辑:张晓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