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跨省“抱团”!这两个地方又联手了
2023-03-10 16:01  浏览:714

文|凯风

抱团发展,正在重塑区域竞争的未来。

01

中国最顶尖的两大城市群,再次联动起来。

3月10日,成都温江区在广州南沙区打造的集城市会客、招商引智、双创孵化、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鱼凫望海”湾区创新服务中心正式亮相。

当日,南沙、温江双方区委书记共同揭牌,开启融湾入圈新范式,实现跨越行政地理新发展。

这是温江在大湾区设立的首个域外创新服务中心,也是继去年温江与南沙唱响“双城合作”之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温江与南沙,成都与广州,四川与广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个面向大西部,一个遥领南中国,共同作为大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而存在。

两大区域,能跨越城市、省域乃至城市群的限制,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跨区域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是南沙和温江?

南沙区,集广州城市副中心、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为一体。作为冉冉升起的新星,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屈一指的产业大区和人才大区。

温江区,系成都中心城区之一,是都江堰精华灌区首泽地、古蜀鱼凫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重要承载地和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

虽然地缘不同、定位有别、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但两地均将营商环境视作“一把手”工程,以“产业强区”为发展目标,将“人才引领”作为共同追求,以“大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南沙温江合作,既有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之处,也有相互学习、彼此成就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国家层面出台“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级平台。

就此而言,温江牵手南沙,着眼的不只是一城一地,而是以南沙为桥头堡,形成从内陆走向沿海、从成渝走向大湾区乃至国际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02

跨城合作,越来越多元化。

这一次,温江与南沙的合作,最受关注的当属“域外创新服务中心”,这一模式在坊间有“科创飞地”之称。

飞地经济,在我国并不陌生。从早期的跨市产业园、工业园,到最近颇为流行的经济合作区,都属于此类。

传统的飞地经济,以产业飞地为主,多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这一模式,在为发达地区拓展发展腹地的同时,也助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谓双赢之举。

广州与都市圈成员清远共同打造的广清经济合作区,苏州与苏北的宿迁合作共建的苏宿工业园区,成都与省内其他城市联合打造的成雅、成德、成凉(西昌)工业园区,都属此类。

这一模式的集大成者,当属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汕合作区,原本也是典型的“产业飞地”,但随着2018年升格为深圳第“10+1”区,交由深圳全权管理,居民全部转为深籍,变成名副其实的“行政飞地”。

如今,区域合作日益深化,飞地经济也在迭代升级,“科创飞地”应运而生。

与传统飞地相比,科创飞地,不再是从发达地区到后发地区的“单向飞地”,也不再局限于产业转移等单一层面,而是你来我往、共同奔赴的“双向飞地”,从产业转移向产业孵化培育、区域合作等更深层次拓展。

前些年,浙江温州、嘉兴等“腰部城市”,纷纷在上海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或科技产业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国际化实力与当地的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

去年,成都温江区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加快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温江,总部在外地、贡献在温江”,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这一次,温江在南沙设立的湾区中心,可谓对新型飞地经济的深度实践。

湾区中心,既是温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招商中心,也是独一无二的产业孵化中心,有望成为成渝在湾区重要的“双创基地+孵化基地+加速基地”,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和聚集。

这背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中心、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集聚了全国乃至全球最为顶尖的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正处于从“腾笼换鸟”到“鸟枪换炮”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正在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面对国际分工体系调整、国内大循环战略、内陆开放带来的全新机遇,正处于制造业乘势而上、科技创新不断跃进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温江以南沙合作为契机,以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为跳板,在大湾区设立“科创飞地”,可谓意义深远。

据了解,在大湾区之后,温江的“科创飞地”还有望在上海、北京“多地开花”,跨区域合作正在路上。

03

四川与广东之间,直接距离超过1000公里,但丝毫挡不住你我来我的互动。

去年年中,一辆满载50个标箱的列车从成都空铁国际联运港发车,抵达广州南沙港,再出海至菲律宾和泰国。

这是四川首趟到广州南沙港的“铁海联运”货运班列,相比传统汽车运输,节约36%的经济成本。

不仅如此,四川多地正在与广东建立“关地协同”监管模式,打通从内陆到沿海的直接出海大通道。

作为四川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者,温江是这一探索的先行者。

据悉,温江率先建立“南沙海关检验检疫、温江花木进出口园区隔离清关”一体化通关模式,助力更多“温江造”产品行销“RCEP”国家。

相比港口贸易层面的合作,两地在产业层面的互动更为深入。

10多年前,川粤两省就已签署《广东—四川经济社会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两省合作交流长效机制。

近年来,四川产业合作(广东)投资推介会、粤港澳大湾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接交流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合作伙伴大会(大湾区)先后召开,将川粤合作推向新的高潮。

作为两地最具代表性的城区,成都温江区与广州南沙区更进一步,合作范围不局限于传统的招商引资层面,而进一步扩展到产业协作、政策共享、协同创新、区域互动等方方面面。

一个体现,是以湾区创新服务中心为代表的科创飞地,而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动作当属两区拟合作设立的产业基金。

据悉,温江区、南沙区拟合作设立广州鱼凫科金产业基金,围绕双方产业导向和产业细分领域,结合各自地理区位及资源禀赋优势,助力高质量发展。

产业投资基金并不少见,这一操作被称为“政府风投”,曾助力一众城市先进制造业的崛起。

不同的是,这一次两区跳出各自的“小区域”,站在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立足产业升级的未来,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高新产业矩阵。

南沙的优势在于金融、科创和大湾区几何中心的地理区位,“金融+科技+招商”的特色十足;温江的优势在于三产共兴、营商环境和科教实力,“产业+载体+人才”的特点鲜明。

因此,双城联动,无疑能最大程度发挥产业相互赋能优势,实现项目“招”“投”双轮驱动,最终助力双方在“融湾”“入圈”上互惠互利和战略共赢。

04

跨市、跨省、跨区域合作,正在成为新潮流。

长期以来,“单兵突进”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如今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主流,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代表的新一轮城镇化到来,抱团发展成了主要方向。

从跨市之间的都市圈一体化,到跨城乃至跨省的城市群协同发展,再到跨区域的合作联动,抱团发展可谓是常态。

广佛全域同城化、成德眉资一体化,是都市圈一体化的代表,这些城市有望实现交通、规划、产业乃至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四大城市群,则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典范,在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下,实现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

成都温江区与广州南沙区的双城联动,合肥包河区与杭州余杭区的战略合作,则是跨区域合作联动的体现,打破行政限制,跳出都市圈区域,乃至跨越不同的城市群,形成跨区域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抱团发展,正在重塑城市竞争的未来。

谁能在区域合作中先行一步,谁能将“强强联手”发挥到极致,谁能发挥“1+1>2”的乘数效应,谁就能在未来抢得先机。

发表评论
0评